歐冶子,春秋末越國鑄劍師,與另一鑄劍師干將齊名(一說干將是歐冶子之徒),曾為越王鑄五劍,名湛盧、純鈞、勝邪、魚腸、巨闕。后因風胡子之邀,與干將夫婦赴楚為楚王鑄龍淵、泰阿、工布三劍。
據(jù)《越絕書·外傳記寶劍第十三》,歐冶子為越王鑄劍時,“赤堇之山破而出錫;若耶之溪涸而出銅”。今若耶溪上游鑄鋪岙(即赤堇山)相傳即歐冶子鑄劍處,村中不但仍有歐冶祠,還有歐冶娘娘廟和淬劍井等,而附近上灶、中灶、下灶、日鑄嶺等許多地名亦與歐冶子有關。
越國之劍,在它那個時代就被人稱之為“寶之至也”。1965年越王句踐劍在湖北江陵縣一號楚墓出土,曾以其鑄造精致、花紋秀美和經歷近2500年不銹而引起轟動。
1977年,湖北省博物館與復旦大學、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技大學合作,利用復旦大學的靜電加速器進行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,才解開了越王劍的不銹之謎是因為它的表面經過了硫化物處理,這與秦俑坑劍的鉻鹽處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2000年,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鑄造協(xié)會等部門,利用上述科研單位的成果,選用優(yōu)質青銅與古代青銅鑄造技術,編號絕版復制了2500把越王句踐劍。紹興得到的“2500號”則被埋入歐冶子鑄劍故地,并上筑埋劍亭,設想到公元2500年再將之取出。
中國古代有很多種類的青銅器,如鼎、鐘、鏡等,但今人早已不知鑄造這些青銅器的匠師是誰,只有青銅劍的鑄造師歐冶子和干將、莫邪才留下了名,產生了許多故事,這給青銅劍的神奇蒙上了更加玄妙的色彩。